供应数量:990
发布日期:2023/6/2
有效日期:2023/12/2
原 产 地:
已获点击:990
2.灭菌效果监测
2.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
2.1.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包括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和B-D测试,应遵循WS 310.3要求。
2.1.2标准生物测试包的制作方法如下:
a)标准指示菌株: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含菌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b)标准测试包的制作:有16条41cm×66cm的全面手术巾制成。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的测试包。
c)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的制作方法:将至少一个标准指示菌片装入灭菌小纸袋内或至少一个自含式生物指示剂,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即完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的制作;
d)培养方法: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1℃培养7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产品说明书执行), 观察培养结果。
e)结果判定 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实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实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实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自含式生物指示物不需要做阴性对照。
f)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g)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观察结果。
h)可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
i)注意事项:
1)监测所用菌片或自含式菌管应取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如果1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2.1.3 B-D测试方法如下:
a)B-D测试包的制作方法B-D测试包由100%脱脂纯棉布或100%全棉手术巾折叠成长30cm±2cm、宽25cm±2cm、高25cm-28cm大小的布包,将B-D测试纸,放入上述布包的中间,制成的B-D测试包的重量要求为4kg±0.2kg。或采用一次性使用或反复使用的B-D测试包。
b)B-D测试方法 测试前先预热灭菌器,将B-D测试包水平放于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底前方;柜内除测试包外无任何物品,在134℃温度下,时间不超过3.5min,取出测试包,观察B-D测试纸颜色变化。
c)结果判定B-D测试纸均匀*变色,说明B-D试验通过,灭菌器可以使用;变色不均说明B-D实验失败,可再重复一次B-D测试,合格,灭菌器可以使用,不合格,需检查B-D测试失败原因,直至B-D测试通过后该灭菌器方能使用。
2.2干热灭菌的效果监测
2.2.1干热灭菌效果的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应遵循WS 310.3的要求。
2.2.2标准生物测试管的制作方法如下:
a)标准指示菌株: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含菌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b)标准生物测试管的制作方法:将标准指示菌片分别装入灭菌中试管内(1片/管)
c)监测方法:将标准生物测试管,置于灭菌器难灭菌的部位,即灭菌器与每层门把手对角线内、外角处放置2个含菌片的试管,试管帽置于试管旁,关好柜门,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待温度降至80℃时,加盖试管帽后取出试管。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d)培养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加入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5ml/管),36℃±1℃培养48h,观察初步结果,无菌生长管继续培养至第7天;
e)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若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肉汤管均澄清,判为灭菌合格:若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而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肉汤管浑浊,判为不合格,对难以判定的肉汤管,取0.1ml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用灭菌L棒或接种环涂匀,置36℃±1℃培养48h,观察菌落形态,并做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指示菌生长,若有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不合格,若无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
f)注意事项:监测所用菌片应取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3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的效果监测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的效果监测应遵循WS 310.3的要求。
2.3.1每天使用时应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监测方法遵循附录D的要求
D.1官腔生物PCD或非管腔生物监测包的制作
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生物指示物制作官腔生物PCD或非管腔生物监测包;生物指示物的载体应对过氧化氢无吸附作用,每一载体上的菌量应达到1×106CFU,所用芽孢对过氧化氢气体的抗力应稳定并鉴定合格,所用产品应符合国家相关管理要求。
D.2官腔生物PCD的监测方法
灭菌官腔器械时,可使用官腔生物PCD进行监测,应将官腔生物PCD放置于灭菌器内难灭菌的部位(按照生产厂家说明书建议,远离过氧化氢注入口,如灭菌舱下层器械搁架的后方)。灭菌周期完成后 立即将官腔生物PCD从灭菌器中取出,生物指示物应放置56℃±2℃培养7d(或遵循产品说明书),观察培养结果。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自含式生物指示物不用设阴性对照)。
D.3非官腔生物监测包的监测方法
灭菌非官腔器械时,应使用非官腔生物监测包进行监测,应将生物指示物置于特卫强材料的包装袋内,密封式包装后,放置于灭菌器内难灭菌的部位(按照生产厂家说明书建议,远离过氧化氢注入口,如灭菌舱下层器械搁架的后方)。灭菌周期完成后立即将非官腔生物监测包从灭菌器中取出,生物指示物应放置56℃±2℃培养7d(或遵循产品说明书),观察培养结果。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自含式生物指示物不用设阴性对照)。
D.4结果判定
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实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实验组培养阳性,判定为灭菌失败;同时应进一步鉴定实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2.3.2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遵循附录E的要求
E.1管腔生物PCD或非管腔生物监测包的制作
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生物指示物制作管腔生物PCD或非管腔生物监测包;生物指示物的载体应对甲醛无吸附作用,每一载体上的菌量应达到1×106CFU,所用芽孢对甲醛的抗力应稳定并鉴定合格,所用产品应符合国家相关管理要求。
E.2官腔生物PCD的监测方法
灭菌官腔器械时,可使用官腔生物PCD进行监测,应将官腔生物PCD放置于灭菌器内难灭菌的部位(按照生产厂家说明书建议,远离甲醛注入口)。灭菌周期完成后 立即将官腔生物PCD从灭菌器中取出,生物指示物应放置56℃±2℃培养7d(或遵循产品说明书),观察培养结果。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自含式生物指示物不用设阴性对照)。
E.3非官腔生物监测包的监测方法
灭菌非官腔机械时,应使用非官腔生物监测包进行监测,应将生物指示物置于纸塑包装袋内,密封式包装后,放置于灭菌器内难灭菌的部位(按照生产厂家说明书建议,远离甲醛注入口)。灭菌周期完成后立即将非官腔生物监测包从灭菌器中取出,生物指示物应放置56℃±2℃培养7d(或遵循产品说明书),观察培养结果。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自含式生物指示物不用设阴性对照)。
E.4结果判定
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实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实验组培养阳性,判定为灭菌失败,同时应进一步鉴定实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污染所致。
2.4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的效果监测
2.4.1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的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应遵循WS 310.3的要求。
2.4.2常规生物测试包的制作方法如下:
a)标准指示菌株: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含菌量符合国家标准。
b)常规生物测试包的制作方法:取一个20ml无菌注射器,去掉针头,拔出针栓,将标准生物指示菌放入针筒内,带孔的塑料帽应朝向针头处,再将注射器的针栓插回针筒(注意不要碰及生物指示物),之后用一条全棉小毛巾两层包裹,置于纸塑包装袋中,封装。
c)监测方法:将常规生物测试包放在灭菌器难灭菌的部位(整个装载灭菌包的中心部位)。灭菌周期完成后应立即取出指示菌片接种于含有复方中和剂的0.5%的葡萄糖肉汤培养基管中,36℃±1℃培养7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应遵循产品说明),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同时设阳性对照。
d)结果判定:养心对照组培养阳性,实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实验组培养养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实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e)注意事项:监测所用菌片应取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0
3.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3.1紫外线辐照度值得测定
3.1.1监测方法
3.1.1.1紫外线辐照计测定法
开启紫外灯5min后,将测定波长为253.7mm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的*处,特殊紫外线灯在推荐使用的距离处测定,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的辐照度值。
3.1.1.2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置于紫外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3.1.2结果判定
普通30 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管的辐照强度应符合GB 19258 要求;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²为合格,30 W高强度紫外线新登的辐照强度≥1810μW/cm²为合格。
3.1.3注意事项
测定时电压220V±5V,温度20℃-25℃,相对湿度<60%,紫外线辐照计应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指示卡应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2生物监测法
空气消毒的效果监测 按A.6的要求执行。
3.3注意事项
3.3.1紫外线灯在投放市场前应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进行产品卫生安全评价。
3.3.2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时,采样液(平板)中不加中和剂。
4.手和皮肤消毒效果监测
4.1 手的消毒效果监测
应遵循WS/T313 的要求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总数≤10cfu/ cm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总数≤5cfu/ cm2
4.2 皮肤的消毒效果监测
4.2.1采样时间
按照产品说明规定的作用时间,达到消毒效果后及时采样。
4.2.2采样方法
用5cm×5cm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减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及时送检。不规则的皮肤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皮肤粘膜采样: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不规则的粘膜皮肤处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4.2.3检测方法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按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细菌菌落总数计算方法见式:
……
4.2.4结果判定
皮肤消毒效果的判定标准应遵循WS/T 313中外科手消毒卫生标准。
4.2.5 注意事项
采样皮肤表面不足5cm×5cm,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5.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
5.1采样时间
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为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5.2 检测方法
5.2.1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用房可选沉降法或浮游菌法,参照GB 50333要求进行监测。浮游菌法可选择六级撞击式空气采样器或其他经验证的空气采样器。监测时将采样器置于室内*0.8m-1.5m高度,按采样器使用说明操作,每次采样时间不应超过30min,房间面积>10m²者,每增加10m²增设一个采样点。
5.2.2 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室内面积≤30 m2设室内、中和、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及*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5.2.3将送检平皿置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若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5.3 结果计算
5.3.1 沉降法按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告:CFU/(皿﹒暴露时间)
5.3.2 浮游菌法计算公式见式:
空气中菌落总数(CFU/m3) ……
5.4 结果判定
5.4.1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求应遵循GB 50333。
5.4.2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5.4.3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5.5注意事项
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采样。